close

現代與後現代設計美學法則及台灣本土作品的運用與練習

學生 : 翁孟庭  B10533302

指導教授 : 楊裕富博士

 

 

1.現代設計作品

  路易斯.康 - 孟加拉國會大廈(National Assembly Building in Dhaka, Bangladesh, 1962–83)

在保持美學原則及功能性考量下,現代派的建築可被設計在任何的地方。由建築師路易斯・康所設計的孟加拉國會大樓便是一棟擁有如此風格的建築物。
國會大樓包含了9個獨立的大樓,外部8個高110呎的大樓包圍著中央高度為155呎的大樓,在不同大樓外觀下所排列組合而成的幾何外形帶來一種視覺上的衝擊。最高層的屋頂層則設計成可引進日光的地方,由該層四周環繞的牆所反射出的日光可直接照射至議會廳,議會廳不但是建物中大廣場最重要的一部份,也可同納354位議員共商國事。

1087462871_o.jpg

1087465272_o.jpg

1087466450_o.jpg  

1.jpg   

1.   形的感受

建築物以大量面的元素去構築成厚實的量體,給人沉穩的感受,牆面上也運用很多簡單的幾何造型大洞,像是有圓形、三角形等,好讓室外的天光能被引入,增加內部明亮程度及產生有趣陰影。

 2.   色彩的感受

室內外皆以灰色為主色,目的在於塑造國會給人堅定、精神崇高的象徵。另外因為建築同時融入了宗教意念而更凸顯建築的莊嚴感。

 3.   質感

全部以厚實的混凝土打造增添建築的厚實感。

 4.   紋感

表面採用大理石修飾線條來增加建築物的親和力,將建築活潑的程度稍作提升,不會搞得死氣沉沉。

 5.   量感

以八個建築量體包圍中心的構築模式使建築量感更為重、更為大,看起來像是群體建築而不是單體建築。

 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規則

1.   統一(集中)

看似統一的八棟建築物量體,在牆面上的幾何造型卻都有著不同的變化,除此之外,每一棟的量體皆以排列組合的方式形塑成不同的外觀,從各立面看來造型非常多變

 9362fcb4c028eddf3bed93231ac80021  

2.   平衡(對稱)

從建築物的平面圖來看雖然各單體皆有變化但仍有依循一軸線去排列,達到平衡的感覺

 3.   韻律(漸進)

建築物中用了許多重複的、相似比例的幾何造型形成韻律感;而就平面圖來看,四個方向較特別的量體也有從方形漸變到圓形的韻律感。

 4.   和諧

操作這些巨型簡單的幾何圖形必須考慮與建築量體之間的比例關係才能與建築物和諧共存,而此處操作結果是將幾何圖形放大到配合巨型量體的比例,因此產生和諧的感覺。

 5.   對比

以厚重的量體做為背,更凸顯建築物幾何造型的特色,並且以幾何造型的開口設置於量體上,讓整棟建築增添幾分穿透感,營造出虛實對比。

 

2.後現代建築作

    丹尼爾‧李伯斯金(Daniel Linbeskind)    -   柏林猶太博物館 (The Jewish Museum Berlin)

           5.jpg  

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對象

6.jpg

7.jpg  

1.   空間感

空間感存在於窄高的空間,又與交織錯位的水泥樑,有著強烈的對比。建築師將空間壓縮後又擴張,程序很傳統,效果卻很顯著,但李伯斯金只讓空間向上擴張,和地下軸線一樣狹窄的樓梯被兩面牆擠壓,然而支撐結構的混凝土大樑,似乎在奮力撐開樓梯間,使這個空間變得相當有趣。

8.jpg  

2.   敘事感

在某個館中必經的道路上,一萬張厚三公分的鋼製臉孔裝置藝術鋪滿整地,人們透過一張張臉譜踩在腳底下,感受大屠殺數以千萬計的生命感傷,同時讓人不禁想像當時恐怖的情景。

9.jpg

10.jpg

11.jpg  

3.   超現實

這裡稱為流亡花園,這是一座懸空式花園,可能隱喻了巴比倫的流亡,但這些種在49 根混凝土柱中的樹,也代表了離鄉背井的意象。流亡如同失去定位,這個花園像ㄧ座傾柱迷宮,會讓人失去平衡到暈眩的地步。花園是一個正方形,是博物館唯一所有角度都為直角的地方,但建築師將一角往下壓,創造出十度的傾斜,走在柱列中時,每當改變方向傾斜面也會隨之改變。如同大屠殺塔花園也是封閉的,和表面所見不同,好似城堡護城河的溝渠將花園與外界完全隔絕,能夠抵達戶外只是一種錯覺。流亡也是一種囚禁,返回地下軸線是唯一的出路。

 後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規則

     12.jpg  

1.   調性

以傷痕似切割空間,使得空間以及建築立面充滿尖銳的圖像。並運用黑灰白以及金屬等冰冷媒材,來體現猶太大屠殺的詭譎感。讓整體建築反映出猶太大屠殺的冰冷、恐懼氣氛。

13.jpg

14.jpg  

2.   比喻

承認猶太人大屠殺的這段歷史,並在建築中體現它取名為”Between the lines”的構想,展現了兩條截然不同的”線”( 民族) 之間的衝突與融合,被視為解構主義之經典作,將音樂、哲學等等相關經驗引入了建築設計之中。
1. 被壓扁的六芒星圖形
2 班雅明的著作”單行道”的啟發
3 荀白克的歌劇”摩西與亞倫”, 第二幕就嘎然而止的音樂

15.jpg  

3.   裝飾

帶有象徵意涵,又如同裝飾性的外牆設計。槽口、切口、疤痕,這些建築物的開口和其他古典或現代的建築結構系統截然不同,來自於兩種邏輯交疊,首先是頂樓辦公室和服務空間的功能邏輯,建築師為這些空間開鑿單純的窗戶,即便這些窗戶的形狀如此特殊,以致必須請擋風玻璃製造商建造。但刻劃在建築主體上的直線開口就與建築邏輯完全無關,李伯斯金在柏林地圖上畫線,連接所有德國猶太教代表人物真正或虛構的地址,他將連起的線條投射到建築量體上,刻意創造出完全隨機的圖案。

16.jpg

17.jpg  

4.   文脈

李伯斯金說:"這並非是位於柏林要建博物館的一塊土地,因為猶太歷史埋於地下,但覺對比我們行走的地面還要深幾公分。因此不用到圖書館研究這個案子,也不須拍照決定方位,因為博物館的精神已被定位。首先是對全世界而言歐洲猶太人遭滅絕的悲劇,接著是遺留在這城市受難者的名字和地址,那些受難者並非只是名單上的一串號碼,即使他們已不在,精神卻永存且不斷在此縈繞。李伯斯金基於不破壞原先的猶太博物館前提之下設計,新館設計固然重要,但開發要重視的不只是新建建築體本身,更要體察與環境紋理的銜接。因此,李伯斯金將新館設計的與舊館相同,並將入口設置在舊館之內,亦是象徵德國和猶太歷史交錯,皆是不容忽視的。

 

 

3.台灣本土建築作

 

    張瑪龍+陳玉霖建築師事務所  -   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bw_566fa2c43341a.jpeg  

            2.jpg

           86784.jpg

           86785.jpg 

 

           86786.jpg

            86787.jpg  

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對象

1.   空間感

除了主要的建築體外,半戶外薄膜屋頂也建立了半戶外的空間,使整體有明確的領域感。

2.   敘事感

整體看來也是抽象的敘事感,設計意象強調自然元素,以半戶外建築空間與週遭生態系統結合,引入自然風的流動、錯落的光影、及雨水與鳳山溪等水資源,營造東方禪學之美。

3.   超現實

傳達的是一種前衛的超現實感,半戶外薄膜屋頂是近來才出現的一種新的設計手法,造型也是使人覺得有前衛感的關鍵。
4.  科技感

是一種現代又科技的設計,運用新的手法外在造型的設計上也是有一番研究,屋頂造型考量到各種天候狀況,諸如颱風、驟雨及夏季高溫。屋項的大開口允許雨水進入下方的景觀水池;地表熱氣亦可由此處上升,附帶引導新鮮氣流發生。

5.  定型化符碼之造型元素

定型化之造形元素,讓人有熟悉感,如半戶外的薄膜的設計造型,可以說是新舊混合的或是具故事感的設計。

 後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規則  

1.   調性

作品的造型單元是大開口的屋頂,像是熱氣球的樣子,整體風格看起來是現代感的。

2.   比喻

在造型的設計上,覺得是在反對現代主義的,在原本方方正正的建築量體上,做了許多違背現代主義思想的趣味設計,而這趣味性的設計,讓作品與現代主義的簡潔與統一做出區分。

3.   裝飾

我認為在装飾方面是利用窗的開口型式來表現,搭配混凝土斜線的交錯變化,這使造型不單調且多了有趣的感覺。

4.   文脈

嵌入的是一種引領潮流的流行感,帶給人走在時代前方的感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10533302翁孟庭 的頭像
    B10533302翁孟庭

    B10533302翁孟庭的部落格

    B10533302翁孟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